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三大误区
导语:阅读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很多同学都明白阅读理解的成败往往决定了英语成绩的高低,可是一上考场,同学们心里最没底的也是阅读理解。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三大误区,大家一起去学习吧!
第一大误区,阅读文章时逐字逐句,力争读懂每一句话。
很多同学都觉得阅读理解时间不够,往往是采用的这种阅读方法。在高考或者我们平时高考模拟考试中,英语阅读一共应分配的时间是35分钟。平均每篇文章7分钟,那么这每篇文章的7分钟又应该大致如何分配呢?我问过一些中学生同学,不少同学都认为文章读5分钟,题做两分钟。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读完这样一篇高考文章,没个5分钟不太可能。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花5分钟读文章的同学2分钟绝对做不完题。于是在考试中这些同学只得采取牺牲写作文的时间这样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以求在阅读上多拿分。这样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感觉时间不够的同学很多时候是因为采取了错误的阅读方法,这样的话即使补进去10来分钟时间,其实也不见得能多拿几分。一堂考试下来,同学发现英语阅读错了很多,开始反思的时候,会这样想,我是阅读速度太慢,文章没有读懂,我应该继续努力提高我的英文水平,争取下次考试能把文展轻松读懂。这样一个努力方向是不现实的,就高考文章而言,要在7分钟内把文章读的清楚明白,还要把题作对,基本是一个不可能任务。而且出题人也根本没指望一个中学生能把高考阅读文章读的通通透透。高考阅读主要考察的是同 ……此处隐藏1471个字……sualist as well as a moralist B. looked down upon the pop culture
C. thought content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form
D. blamed the victim of cancer for being repressed
这是一道分散定位的题,答案是A。文章当中根据sensualist 和 moralist定位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
By conviction (信念) she was a sensualist (感觉论者), but by nature she was a moralist (伦理学者), and in the works she published in the 1970s and 1980s, it was the latter side of her that came forward.
这句话很抽象,尤其第一个and前的部分,即使翻译成中文“从信念上说,她是一个感觉论者,但是从本质上说她是一个伦理学者”,可能你都还是不知道这要表达什么意思。于是有些同学会仔细琢磨这句话反复的去琢磨这句话的精深含义,其实仅从字面上把握对于做题已经足够了。能理解到她一方面是什么人,另一方面又是什么人,而作品中体现了后面一种人的特点,就能选出正确答案A。高考英语阅读有这个特点,越是文字难度大的文章,后面的题就越友好,往往通过定位,稍微把握一下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把题选对,甚至选项直接照搬原文细节;而在文字难度相对小的文章,正确答案一般都得对原文细节进行改写,这样就在考你是否对该细节有较深入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