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孝亲尊师征文1000字(精选27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征文的经历,对征文都不陌生吧,征文没有题目、题材、格式的限定,与作文大体上一样。你知道征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孝亲尊师征文1000字(精选2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孝亲尊师征文 篇1”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尊师孝亲,人人都会说,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让我们从“尊师”和“孝亲”两个方面谈起。
尊师
古人将老师视作自己的父母。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尊师?相信能答的人不在少数。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
有些人说,尊师是古人提出来的,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在号称已经打破礼教的今天,并不适用。的确,古代的礼仪于今日太过严苛,实在无人能达到可是,这能成为理由吗?
我并不是一个很尊敬老师的人。没有给老师端茶送水,没有给老师嘘寒问暖,也没有帮老师做过事情。我相信,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这些事一做,搞不好就会成为老师的“乖宝宝',学生们的公敌,被全班孤立,这滋味可不好受。可尊师,只能这样吗?
其实,尊师并没有如此复杂。平时的一句”老师好“”老师辛苦了“就能让老师开心一整天。有一天,校长让我们集体对老师说:”老师辛苦了!“”老师谢谢你!“我们的老师就一整天挂着笑容,讲课也是和颜悦色的。相反,其他班有同学写给一个比较严厉的老师一封信,信里说老师是 ……此处隐藏24678个字……三事》,称其为“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接着又写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此文没有写完,成了鲁迅先生的绝笔。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旁听过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二战结束后,陈寅恪得知季羡林准备回国的消息,看过他在德国出色的学业和研究成果之后,马上主动把季羡林推荐给北大。陈寅恪先生在学术界声望极高,一言九鼎。北大立即接受。1946年,时年35岁的季羡林入北大,一个星期由副教授,转为正教授,并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从此再没有离开北大。为了缅怀恩师,季羡林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文章,表示对陈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无限深情地说:“如果没有陈先生的影响,自己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条道路,也同样进不了北大。”
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不久沈从文就发现了汪的才华。沈从文曾经对人说过,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他自己的还要好。汪的“课堂习作”,沈从文给过120分。沈从文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好的文章,就推荐给报刊发表。汪曾祺说:“我在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文革结束后,汪曾祺以《受戒》和《大淖记事》等扬名中外,由此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坛上著名小说家的地位。沈从文逝世后,汪曾祺去送他最后一程:“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汪曾祺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为题写了纪念恩师的文章。
鲁迅先生曾说过,天才可贵,培养天才的泥土更可贵。在沧海桑田的日月变迁中,只有学会了尊师,才能获得个人、民族、国家长久的发展空间。此时此刻,文化大师的尊师风范,值得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永远铭记!



